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4, 44(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3.01
摘要:介绍了单通光纤中的孤子分形、矢量孤子碰撞中的分形、自旋波孤子中的分形、呼吸子激光中的分形等激光器中存在的典型分形结构及相关调控方法,阐述了锁模激光器中分形激光频谱密度高、调谐精度高、能够实现高分辨力飞秒光纤光梳等特点。探讨了提升飞秒光纤光梳分辨力的问题,指出利用呼吸子激光中的魔鬼阶梯和法里树分形结构,结合智能调谐手段可提升飞秒光纤光梳的探测分辨力。展望了呼吸子分形光梳在分子光谱、任意光波合成等领域的发展方向,指出未来通过发展光频域高精度锁定技术、时频相位全息跟踪探测技术、分形频谱关联与相噪分析技术,并优化理论模型,有望进一步抑制光梳的噪声,并突破谱密度极限。
2024, 44(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3.02
摘要:介绍了荧光测温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典型系统的组成,分析了荧光测温方法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主要来源,并探讨了基于数学模型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方法,指出了在荧光测温装置的研究与应用中测量误差分析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的重要性。在测量误差分析方面,需要充分考虑装置内部参数及测量环境对荧光测温参数(如荧光寿命或荧光强度比)的影响,通过优化激发光源、荧光材料、检测器、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案,并进行环境因素分析与校准,最大程度地降低系统误差,提高测温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研究荧光材料发光特征随温度以外其他因素变化的物理机制,可以为开发更具适应性的荧光测温材料提供理论基础。在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方面,基于荧光寿命和荧光强度比的温度测量不确定度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描述,以温度测量不确定度为依据可指导高精度荧光测温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应用。
陈少武 , 陈凯荣 , 李维 , 冯梁森 , 李昱东 , 武腾飞
2024, 44(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3.03
摘要:分析了孤子微梳泵浦能量转换效率低的原因,介绍了目前已提出的几种提高孤子微梳泵浦光能量转换效率的技术方案,包括激发孤子晶体光梳利用多孤子结构、正常?反常色散双腔耦合泵浦光循环存储结构、微腔?光纤 / 波导环泵浦光反馈耦合干涉结构、主?副微环腔耦合超模谐振峰劈裂结构等,并分析了这些方案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本课题组对反馈耦合腔的优化设计,仿真模拟结果显示,单孤子微梳的泵浦光转换效率可超过25%。最后,对孤子微梳的低能耗产生方案作出总结和展望,为微腔孤子光频梳泵浦能量转换效率提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2024, 44(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3.04
摘要:综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光学测量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归纳了三类测量方法:一维方法、二维方法和三维方法。一维方法可以测量燃烧室某个点或某条线平均的燃烧组分浓度以及温度信息,是研究燃烧化学反应特性的重要手段;二维方法可以实现燃烧室火焰结构或流场信息的面测量,是研究燃料与空气的掺混特性、火焰传播特性,以及火焰与湍流、旋涡、激波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三维方法是对二维方法测量能力的重要拓展,他可以克服二维方法只能对流场一个平面进行测量或只能获得整个流场积分信息的缺陷,实现燃烧场的空间三维测量。指出了未来内窥技术是满足真实的燃烧室结构光学测试的重要途径,总结了当前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光学测量工程应用的主要难题,展望了提升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光学测量成熟度的方法。
2024, 44(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3.05
摘要:介绍了柔性可穿戴压电超声传感器压电层、背衬层、匹配层、封装层、电极层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论述了利用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技术进行柔性可穿戴压电超声传感器模拟设计的优势,阐述了电极图案化等柔性可穿戴压电超声传感器制造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分析了柔性可穿戴压电超声传感器在深层组织成像、血流动力学监测、促进骨损伤恢复、辅助透皮给药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展望了柔性可穿戴压电超声传感器的发展方向,指出未来可通过应用高性能信号处理技术、改进超声探测成像算法、优化传感器结构设计方案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柔性可穿戴压电超声传感器的测量准确性、使用安全性和集成化程度,促进该类传感器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2024, 44(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3.06
摘要:介绍了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的应变场测量系统的原理、应用场合及发展现状,阐述了对该系统进行校准的必要性。介绍了四点弯曲校准法、单轴拉伸校准法、垂直加载校准法、散斑变换校准法等具有代表性的DIC应变场测量系统校准方法的原理,从校准维度、校准范围、装置成本、装置复杂性、计量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各校准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指出可通过改进传感器性能、优化测量光路、提升散斑质量等手段提升校准准确性。展望了基于DIC的应变场测量系统校准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未来应针对大变形场的可靠产生与复现、散斑图样的三维立体化、多种校准数据的有机融合等开展研究,以进一步拓展应变场校准范围并降低测量不确定度。
2024, 44(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3.07
摘要:为了解决合金钢构件布氏硬度无损、在线、在役定量监 / 检测问题,构建并使用先进临界折射纵波参量试验装置,开展了超声临界折射纵波定量评定合金钢近表层布氏硬度的试验,测量超声临界折射纵波在合金钢标定试件上的传播特性参量,计算评定布氏硬度所需的检测参量,即声速及衰减系数。通过改变收、发探头前沿间距和标定试件的显微织构,观察上述变化对超声波传播特性参量的影响,遴选并评定合金钢标定试件布氏硬度敏感检测参量,建立了临界折射纵波定量评定45#钢标定试件近表层布氏硬度标定映射关系的数学模型,并验证其预测准确度。结果表明,试验所得的临界折射纵波检测参量对标定试件布氏硬度的敏感程度不同,声速与布氏硬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且声速预测模型的测量误差为实际应用的10%,满足要求;而衰减系数不能作为评价合金钢近表层布氏硬度性能的检测参量。本研究为采用超声无损检测方法评定合金钢构件布氏硬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024, 44(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3.08
摘要:为提高磁电式振动传感器在低频段的响应性能,提出一种基于滞后补偿法的磁电式振动传感器低频拓频方法。首先分析磁电式振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得出影响传感器低频测量性能的关键参数;然后设计二阶滞后补偿电路,引入低频补偿?滤波环节优化输入与输出的传递函数,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验证;最后搭建振动对照测试系统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滞后补偿法的磁电式振动传感器低频拓频方法可将固有频率为2.02 Hz的磁电式振动传感器的测量带宽拓频至0.202 Hz,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推动小型磁电式振动传感器在低频测量场景下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范利锋 , 李源昊 , 刘晨 , 冯晨 , 李超杰 , 王延辉
2024, 44(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3.09
摘要:在科学仪器国产化背景下,为了改变磁选态?光检测型铯原子钟仍依赖进口激光管的现状,进行国产DFB?LD激光管在磁选态?光检测铯束管上的应用和外差法拍频测试,并分析其与国外TOPTICA Photonics DFB?LD激光管之间的差别。结果显示:国产激光管线宽为1.999 MHz ± 6 kHz,频率稳定度为1 × 10-11@100 s,采用国产激光管可以在国产铯束管上实现标准型应用指标(1.45 × 10-12@100 s),这为进一步提升国产激光管的性能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未来需要进一步压窄国产激光管线宽,以实现更高的小型铯束钟指标。
2024, 44(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3.10
摘要:介绍了数字化浪潮下国内外航空维修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成果,分析了飞机运维中的测试与计量业务要素及其组织,围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维修工作提质增效”的目标,提出了测试与计量业务的数字化构建方法,包括资源数字化、数据数字化、流程数字化、签署数字化,并对预期效果进行了探讨,为建立民航维修领域统一的数字化标准提供了思路。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