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露点温度传感器发展趋势综述

      2024(1).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1.04

      摘要 (793) HTML (178) PDF 1.45 M (1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目前露点温度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光学式、谐振式、电学式、热学式、重量式、化学式露点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构造,指出光学式露点温度传感器测量精度极高,其中冷镜式露点仪可作为湿度计量标准;谐振式露点温度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可靠性好的特点;电学式露点温度传感器灵敏度高、功耗小,便于实现小型化、集成化;重量法是准确度最高的湿度绝对测量方法;化学法常用来测量低湿环境下的有机混合气体。探讨了露点温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工业制造、医疗诊断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指出未来露点温度传感器将会向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响应的方向发展,且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以满足极端环境下的测量需求。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激光器自动锁频方法研究综述

      2024(1).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1.05

      摘要 (660) HTML (183) PDF 1.28 M (2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激光自动锁频的意义与目的,阐述了实现激光自动锁频的算法和常用的光学频率参考,分析了不同算法和频率参考的区别和优劣,探讨了在自动领域下实现激光锁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方法,指出了有待加强的领域,提出了部分仍待解决的困难,得出了当前激光自动锁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改良趋势,为激光器自动锁频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基于栅格节距中心峰值检测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校准方法

      2024(1).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1.06

      摘要 (582) HTML (186) PDF 2.52 M (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决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SPM)现有校准方法复杂程度高且存在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标准微尺度正交栅格的SPM校准方法,通过对扫描获取的栅格图像进行互相关 / 卷积(Cross?correlation / Convolution, CC)滤波,实现对栅距中心坐标的峰值检测。校准的运动几何误差包括x轴和y轴位置偏差Δx和Δy、沿x轴和y轴扫描的直线度偏差δy和δx以及两轴之间的正交性偏差γxy根据x轴和y轴扫描像素数、扫描范围、标准栅格计量检定节距平均值、栅距平均值计算得出校准因子CxCy。采用标称节距为10 μm的正交栅格样板对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进行校准实验,结果显示CxCy分别为0.925和1.050,γxy为0.015°,该台AFM的校准扩展不确定度为0.33 μm(k = 2.56)。研究成果对于推动SPM校准标准文件的具体实施和执行具有积极意义,并为SPM仪器研制及性能评估提供了技术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声学测温信号时延优化方法

      2024(1).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1.07

      摘要 (569) HTML (173) PDF 1.39 M (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优化发动机燃烧室声学测温信号的时延处理,提高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出了一种结合小波包分解变换重组和孤立森林算法的信号处理新方法。首先,通过热校准风洞实验,得到声学测温探头在高温气流环境中的数据;然后,采用小波包分解变换重组方法结合孤立森林算法对温度数据进行滤波和重构,消除噪声和提取有效信息;同时,为了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对重构后的数据进行异常值检测。热校准风洞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信号处理后的数据分布更平缓和对称、标准差显著降低、数据更集中于均值,从而提高了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研究为声学测温更准确的应用于发动机燃烧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案。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基于飞秒激光与纳秒激光协同多光子诱导荧光的火焰中氢原子瞬态检测

      2024(1).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1.08

      摘要 (502) HTML (161) PDF 4.47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准确测量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原位氢原子,提出了飞秒-纳秒激光协同激发的氢原子瞬态在线探测策略。以243 nm的飞秒激光经过双光子过程将基态氢原子激发到2S能级,随后这些氢原子再被656 nm的纳秒激光激发到3P能级,通过探测3P-2S的荧光发射,实现了宽当量比范围的氢原子无干扰瞬态在线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飞秒-纳秒协同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激光光解产生的氢原子对原位氢原子探测的干扰。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大展弦比机翼随动加载方法与装置研究

      2024(1).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1.09

      摘要 (592) HTML (213) PDF 1.47 M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展弦比机翼载荷标定实验中,随着载荷的增加,机翼会发生弯曲变形,导致加载点的法向载荷方向发生变化,对载荷标定实验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为解决此问题,设计了一套大展弦比随动加载装置,该装置通过电缸控制加载点竖直方向的位移,通过位移台控制电缸水平方向的位移,利用联动控制系统使载荷标定实验中施加在机翼翼面的作用力与翼面始终保持垂直,保证机翼所受载荷始终沿法向。开展随动加载与砝码垂向加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随动加载获得的数据相关系数达到0.999,相较砝码垂向加载获得的数据相关系数0.976更优,验证了随动加载装置的有效性。该装置不仅具有体积较小、操作简便的优点,还为推动大展弦比机翼性能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多功能压力综合校准装置研究

      2024(1).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1.10

      摘要 (467) HTML (144) PDF 949.45 K (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决飞机地面试验中压力测量设备需校准的数量多、量程分散、介质种类特殊且繁多等问题,对压力测量设备校准原理及方式进行理论分析,设计一种集成了多通道、多量程范围、多介质于一体的压力综合校准装置,该装置具有全自动控制、数据采集及处理功能。经过多个飞机型号研制过程的应用验证,该装置设计合理,切实解决了飞机地面试验压力测量设备的校准需求,提高了校准效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噪声对阶跃信号上升时间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

      2024(1).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1.11

      摘要 (479) HTML (146) PDF 749.84 K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更准确地反映阶跃信号上升时间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度来源、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对噪声引入的阶跃信号上升时间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开展了数值仿真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信噪比对上升时间测量不确定度存在显著影响,在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噪声引起的上升时间测量不确定度成为主要来源。通过比较Savitzky?Golay平滑算法和移动平均平滑算法在阶跃信号上升时间计算中的应用效果,发现采用适当的平滑算法可以降低噪声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其中,移动平均平滑算法的效果更好。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动态信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动态信号测试不确定度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基于冷原子干涉原理的机载绝对重力测量

      2024(1).

      摘要 (748) HTML (167) PDF 2.48 M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0+1
      • 1+1
      • 2+1
      • 3+1
    • 封面

      2024(1).

      摘要 (537) HTML (110) PDF 9.88 M (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4(1).

      摘要 (645) HTML (132) PDF 235.30 K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全信息测量

      2024(1).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1.01

      摘要 (1091) HTML (198) PDF 4.17 M (1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里德堡原子微波电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测量微波电场强度、相位、极化、频率等信息的技术特点,分析了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全信息测量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当前绝对自校准测量和连续宽带高灵敏测量面临的困难,指出可以通过外场调控实现测量灵敏度提升和宽带连续频率测量;并可通过各种调制及解调手段简化相位、极化的测量和读取。分析了在热原子系统中利用多光子激发消除多普勒展宽以及采用冷原子消除多普勒展宽对于提升微波测量灵敏度的潜在优势,提出未来可利用里德堡原子的高轨道角动量态、强关联等特性进一步提升里德堡原子微波电场传感器性能。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28+1
      • 29+1
      • 30+1
      • 31+1
      • 32+1
      • 33+1
    • 电学计量中的量子标准与自然常数

      2024(1).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1.02

      摘要 (757) HTML (194) PDF 1.15 M (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库仑定律和安培定律在电学单位制中发挥的作用,依据机械功率与电功率等效的原理,选择电流单位安培(A)作为基本物理单位,并介绍了实用单位制和电学实物计量标准。阐述了三种电学计量的量子标准原理和溯源到自然常数的途径,分析了真空磁导率在安培定律公式中发挥的作用,探讨了电学量子三角形与欧姆定律兼容的问题。指出基本电荷量常数不是简单地从约瑟夫森常数KJ?90和冯·克里青常数RH?90推导而来,而是由精细结构常数公式计算出来的,能量守恒原理是单位制中的第一性原理,是力学和电学计量单位的纽带。提出量子点之间的位移电流对单电子隧道泵有一定的影响,真空磁导率不再是理想的常数,真空磁导率的变化将成为后来理论界研究的重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激光回馈精密测量技术及应用

      2024(1).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4.01.03

      摘要 (546) HTML (177) PDF 7.87 M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激光回馈干涉的理论模型,阐述了激光回馈测量灵敏度高、装置结构简单、可自准直、能够对非合作目标进行精密测量的技术特点。分析了激光回馈测量相较传统干涉测量的优势,探讨了激光回馈测量技术在工业和科研领域中的应用方向,包括位移、角度、振动、绝对距离测量等,指出利用频率复用、偏振复用、(准)共路等技术可提高回馈测量的实际应用性能。最后展望了激光回馈技术的发展前景,为推动回馈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借鉴。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28+1
      • 29+1
      • 30+1
      • 31+1
      • 32+1
      • 33+1
      • 34+1
      • 35+1
      • 36+1
      • 37+1
      • 38+1
      • 39+1
      • 40+1
      • 41+1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