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01
摘要:装配是高性能精密微小器件或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由于零件及其关键结构的尺寸微小,微小装配必然是基于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的精密装配。在微小零件装配过程中,需要精确测量待装配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的偏差,控制配合零件之间的接触力或接触状态。首先对用于精密微小装配的传感器技术进行了概述;然后结合精密微小装配中的应用需求,对机器视觉、力觉等主要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精密测量与装配控制的技术与方法,旨在对精密装配相关的技术开发、装配设备研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02
摘要:仿生学研究发现,多种生物能够感知环境偏振光,辅助个体完成觅食、迁徙及环境感知等行为。其中,昆虫借助天空偏振光场实现导航的奇妙能力,具有完全自主、抗主动干扰、误差不随时间累计的优势,引发了研究人员对仿生偏振光导航技术的关注。围绕昆虫的偏振探测机理,分析多种天气环境下的天空偏振光分布模式,开发仿生偏振光导航传感器,研究面向复杂环境的偏振光导航方法,为复杂条件下,远距离、长周期的目标自主导航与组合导航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03
摘要:针对主动式激光跟踪仪跟踪测量系统复杂、研制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被动式激光跟踪方法用于测量目标点的空间坐标。首先基于HTM方法建立被动式激光跟踪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模型,提出相关误差参数的检测方法,在对测量误差进行补偿后,被动式激光跟踪测量系统的空间坐标测量误差从550 μm降低为150.8 μm。为进一步提升测量精度,采集经误差补偿后的残余误差作为样本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对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利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被动式激光跟踪测量系统的残余误差进行补偿,空间坐标测量误差从150.8 μm降低为51.6 μm。相较HTM误差补偿方法,HTM+BP神经网络模型的补偿效果提升了65.8%。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04
摘要:线性运动平台是精密制造和测量的基础,其定位精度直接影响着制造和测量的精度。由于制造和装配误差的影响,运动平台存在六个自由度的运动误差,将影响运动平台的定位精度。为了提高运动平台的定位精度,需要准确地测量各项运动误差。传统的测量方法只能对单一误差进行测量,并且测量仪器体积较大,无法集成在运动平台中进行实时误差测量。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成本低、体积小、易集成的高精度多自由度几何运动误差同时测量技术,可以根据测量需求选择测量系统的自由度,在提高测量精度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在线测量,为提高线性运动平台运动精度起到重要作用。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05
摘要:固定弦齿厚、公法线长度与跨棒距是描述齿轮齿厚的三种参数,本文就这三种齿厚参数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三种参数的微量关系,推导出它们之间相互转换的计算列式,得出了三个常见压力角条件下三种齿厚参数的微量关系图,并给出了微量关系图的具体应用示例。基于三种齿厚参数微量转换关系列式及微量关系图,可在已知一种齿厚参数微量的条件下,非常高效地得到另外两种齿厚参数的微量值,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便利。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06
摘要:尖轨作为铁路道岔的薄弱环节,其密贴和爬行位移变化关系到列车行车安全,需要定时检测和严格控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尖轨密贴爬行测量方法,并搭建了相应系统。利用动作引导杆引入尖轨密贴爬行位移变化,并将其转换为直线位移和小角度角位移。建立密贴爬行位移解算模型,并给出了标定方法。设计了专用的数据采集与发送电路,实现了对尖轨密贴间隙和爬行量的采集和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测量误差小于0.2 mm,可有效满足尖轨密贴爬行高精度测量需求。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07
摘要:结构两点之间的传递率定义为测得响应信号的频谱之比,它与激励输入无关,综合反映了结构的物理特性,包括刚度、阻尼和质量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结构状态检测。本文将基于单通道振动信号的传递率推广至三通道振动信号的四元数联合传递率,将三轴加速度计采集的振动信号构建为矢量信号进行三通道联合处理。该方法保持了不同通道信号之间的关联性,克服了传统方法中单通道处理再联合分析的信号失真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不同次测量中传感器安装姿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了实际工程应用性。基于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结合卡洛变换(K-LT)和对偶树四元数小波变换(DQWT)进行了扣件松脱以及温度力变化的状态检测,均获得正确率95%以上的检测结果。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08
摘要:激光具有高方向性、高单色性、高相干性以及普通光源达不到的能量密度等优点。近年来,由于激光技术具有高准确度、非接触、稳定性好等独特优点,在精密加工和测量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激光技术在精密测量和加工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根据其测量原理和应用场景的不同进行分类和总结。在现有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激光技术在精密测量和加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为进一步推动激光技术在精密测量和精密加工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09
摘要:异质异构零件连接是提高微小系统集成度的关键,由于采用高粘胶液进行微胶连具有无需高温高压处理、实施简单、内应力小等特点,已成为加速度计等高性能系统核心组件的重要连接方法,高粘胶液微量分配对连接性能影响显著。高粘胶管式注射体系的流阻极高,易出现流动不畅和堵塞问题,需要改变驱动方式等实现特定场合的胶液微量分配,但高粘流阻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转印法分配液体主要依赖转印头-液体-基板表面之间的粘附作用和转印压力,消除了管内流阻制约,而且不需要很高的驱动力,这对高粘液体的微量分配是有益的。本文重点介绍高粘胶液的微转印机理,以及高粘液滴加载和液滴转印两项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10
摘要:随着产品的微小型化, 人工装配作业的难度增大, 无法满足高性能微小器件装配的要求, 研制微小装配自动化设备是解决装配难题的有效途径。由于装配任务的多样化, 同时伴随着器件的改进或产品的升级, 以及缩短研发周期等诸多因素, 要求研制的微小装配设备能够对产品的快速变化做出响应。因此, 柔性化微小装配设备的研发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本文重点介绍提升微小自动化装配系统柔性化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即设备模块化方法和微小零件操作工具的自动换接, 并总结了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 面向某一类微小器件的精密装配,提出了柔性微小装配设备的系统架构, 并简要介绍了基于这些系统架构所研制的精密微自动化装配设备。论文旨在为柔性化微小装配设备的研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11
摘要:针对气体压力无接触测量需求,开展了基于TDLAS直接吸收法的气压测量技术分析。以CO2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以朗伯-比尔定律为基础的吸收光谱理论研究,建立压力测量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气压测量过程进行仿真,将仿真结果与SpectraPlot结果进行对比,同时搭建实验系统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1~2 atm的气压范围内,吸光度曲线仿真结果与SpectraPlot的结果高度重合,积分吸光度值最大偏差小于8%;压力测量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呈现随压力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该结果为以后吸收光谱法测量中压气体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12
摘要:针对液体发动机可靠性评定的研究现状,从性能可靠性和结构可靠性两个维度对流量测量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定。给出了测量系统性能可靠性的定义,将测量数据视为正态分布,通过区间估计的方法计算单侧可靠性置信下限。给出了测量系统结构可靠性的定义。根据流量测量系统串联可靠性框图,对将指数寿命失效型试验信息转换为二项成败型试验信息。采用L-M法(Lindstrom-Maddens),结合查表和线性插值法求解结构可靠性置信下限。该测量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对行业内测量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1(5).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21.05.13
摘要:随着自动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指针式压力表的计量需求,压力表智能计量检定成为压力计量发展的趋势之一。回顾了指针式压力表计量检定发展历程,阐述了压力表智能检定系统构成及其特点,对比综述了压力表智能检定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压力表智能计量检定的基本架构,最后总结了压力表智能检定发展趋势和挑战。对实现指针式压力表智能、高效、低成本计量检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