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9, 39(2).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01
摘要:主要介绍了挠性连接件的结构功能特点,说明了挠性连接件在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中的应用和作用机理。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和被校传感器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必然会引起装置和被校传感器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影响多分量力的准确度,挠性连接件的作用主要是克服这一影响。文章还针对装置中采用的挠性连接件的技术设计、应用效果以及试验验证情况进行了介绍。
2019, 39(2).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02
摘要:目前主要采用依据标准图样目视判断的方法分析加工后的叶片前后缘形状,存在测量效率低、重复性差、评价结果不一致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厚度偏差趋势判断前后缘形状的方法,利用叶片截面中弧线分割叶片边缘厚度,根据评价区域最大厚度偏差、最大厚度偏差比和厚度偏差变化率系数,自动分析叶片前后缘削边形状。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性,为发动机叶片加工质量的评价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9, 39(2).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03
摘要:受到温湿度标准箱的尺寸和结构限制,通风干湿表会对检定过程的湿度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建立了等比例的三维稳态计算模型,运用组分传输模型和SIMPLE算法对检定过程的湿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湿度场分布特点,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019, 39(2).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04
摘要:音叉光纤一体式三维谐振测头是一种用于微纳米三坐标测量机的新型测头,由石音音叉与光纤测杆测球组成。为了保持测头的振动稳定性与测量准确性,测杆的长度被限制在1 mm以内,导致其测量较大深宽比微结构的能力受限。为了在保障测头测量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测头的测量能力,对测头进行了优化改良,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
杨新圆,吕国义,刘彦军,杨永军,唐亚曼,周杨,金振涛,李超赢
2019, 39(2).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05
摘要:介绍了基于激光闪光法的立式热扩散率测量装置,此装置利用脉冲激光对样品进行均匀加热,使样品内部产生一维热流,并通过红外探测器测量样品温升信号,采用立式真空加热炉控制测量温度环境,实现室温~1600 ℃的热扩散率测量。用该装置测量厚度为1.1 mm,直径为10 mm的不锈钢样品,测量结果与PTB参考数据的偏差小于1% 。
2019, 39(2).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06
摘要:为解决传统测量设备难以对组合型块进行准确测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CMM的叶片模具数字化测量方法。利用PC-DIMS测量软件自动获取点的理论值及矢量方向,采用迭代法建立坐标系,选取对应的扫描轨迹生成方式,设置合适的扫描密度对叶片模具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三维补偿。利用此方法开展了轮廓度测量实验,绘制出叶片模具轮廓偏差图,并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实验证明此方法测量准确性好、自动化程度高,可准确反映叶片模具在试制阶段及使用阶段的磨损情况,为模具的返修及保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9, 39(2).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07
摘要:以单轴测试转台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技术指标要求,确定系统的总体控制方案,并进行关键元部件的选配,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同时针对系统动态测试要求,采用频域特性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PID控制器。经过MATLAB仿真,证明了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在实际工程中的调试,系统位置定位精度不低于±2″,速率准确度及平稳性不低于5×10-3,工作频带10 Hz且幅值误差小于±10%,使系统满足指标要求,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2019, 39(2).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08
摘要:阐述了移动测量系统的定位准确度需求,对圆概率法、均方差法和中误差法三种位置准确度评估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标准试验场内开展了车载GNSS/INS定位准确度测试。实验证明,中误差法的评估结果最准确,其误差小于1 m,明显优于圆概率法和均方差法。
2019, 39(2).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09
摘要:为研究液压油介质的圆柱齿轮流量计在变压工况下仪表系数修正方法,利用变压体积管流量标准装置对齿轮流量计在多个压力点下进行了校准试验,通过解耦曲线拟合和二元曲面拟合两种方法对校准结果进行了拟合计算。经两种方法拟合计算,各工况下齿轮流量计仪表系数与校准结果误差小于0.4%,证明两种拟合修正方法的有效性。
2019, 39(2).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10
摘要:试验研究方法为轨道车辆吸能装置耐撞性最直接、最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针对目前国内文献鲜有通过试验对吸能装置耐撞性进行研究的现状,设计出一种轨道车辆吸能装置准静态试验测试方法,并对某地铁列车吸能装置进行试验,得到吸能装置压缩力、压缩位移两个关键吸能特性指标;通过准静态试验边界条件,建立等同的仿真分析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方法研究吸能装置的吸能特性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设计出的吸能装置准静态试验测试方法具有可行性,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验证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试验测试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试验与分析结合的方法为吸能装置吸能特性及后续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和试验支撑。
2019, 39(2).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1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某全机推力试车台的台架总体结构及飞机装机推力测量方式,重点对推力测量系统及其校准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分析了全机推力测量的影响因素、测量结果修正方法及目前校准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装机校准、左右平台联合校准、伺服加载校准和原位校准等多种改进措施,提高了全机推力测量系统的校准精度以及发动机装机推力的测量精度,对于其他同类设备的校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2019, 39(2). DOI: doi:10.11823∕j.issn.1674-5795.2019.02.12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某全机推力试车台的台架总体结构及飞机装机推力测量方式,重点对推力测量系统及其校准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分析了全机推力测量的影响因素、测量结果修正方法及目前校准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装机校准、左右平台联合校准、伺服加载校准和原位校准等多种改进措施,提高了全机推力测量系统的校准精度以及发动机装机推力的测量精度,对于其他同类设备的校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