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8, 38(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8.03.01
摘要:频闪白光干涉技术(SWLI)能够对被测系统进行动态模式的重建和表征,在微机电系统(MEMS)或微光机电系统(MOEMS)等振动样品测量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传统频闪方法不能预先检测或分析具有单个振动激励源的微结构,而频闪白光干涉技术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了全面了解这一新开发的技术,本文介绍了理论、技术方法和该技术各种应用的实验结果及分析。该技术为MEMS、MOEMS甚至微纳尺度生物体动态行为的重建和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表明所开发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018, 38(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8.03.02
摘要:光谱域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WLI)具有精度高、动态范围大、工程实用性强等优点,在光纤传感技术和精密测量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回顾了光谱域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本研究组在这一领域所开拓的基于相位测量技术的光谱域光纤WLI,包括傅里叶变换WLI及其相对测量术,波长扫描WLI,相移WLI,步进相移WLI,波数扫描WLI,互相关WLI,并展示了该技术在光纤温度、压力、应变等传感器中的应用。
2018, 38(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8.03.03
摘要:微片激光自混合干涉仪原理上与迈克尔荪干涉仪不同。主要差别是:激光自混合干涉仪的光束照射在被测物上并被反射回激光器被激光器内放大介质放大。作者课题组研究的的激光自混合干涉仪的测量速度达到了1 m/s以上,10 m空程的环境误差小到了40 nm。它具有全固态,可测“黑”目标的位移等性能,又达到了传统激光干涉仪的技术指标。如果第一代光学干涉仪是以光谱灯做光源,第二代光学干涉仪是以HeNe气体激光器做光源的话,固体激光自混合干涉仪因其激光“自混合”原理可看成是第三代激光干涉仪。
2018, 38(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8.03.04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测量探头的研究现状;设计了基于簧线和簧片的弹性机构,建立了典型结构:弹性机构的刚度模型,对不同形状的弹性机构进行了仿真验证;介绍了作者团队研制的几种光学传感器及八款三坐标测量机微纳探头,对探头的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与测试;对三坐标测量机微纳测量探头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2018, 38(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8.03.05
摘要:如何实现快速、高精度地测量复杂曲面三维轮廓是目前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与现有的测量方法相比,条纹投影轮廓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测量、测量速度快和重构点云密集等优点,在逆向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搭建了基于条纹投影轮廓测量技术的复杂曲面测量装置,并且对对相位误差标定及补偿、投影仪精确标定、高阶系统模型简化以及有效点云快速识别等条纹投影轮廓测量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最后使用该装置进行了叶片表面轮廓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装置的测量偏差最大值不超过0.05mm。
2018, 38(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8.03.06
摘要:在以航天航空、造船为代表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中,精密测量技术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以激光跟踪仪为代表的传统单站式测量系统已无法适应如今超大空间与高效率的测量要求。作为分布式测量系统,室内空间测量定位系统因其扩展性好、可并行测量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先进装备制造业。本文详细阐述了室内空间测量定位系统的基本传感机理,梳理总结了整套系统的关键技术,并介绍了室内空间测量定位系统的相关工业应用。
2018, 38(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8.03.07
摘要:超声相控阵仪器作为无损检测关键设备之一,对材料内部缺陷分析、参数检测、失效评估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相控阵技术原理入手,分析编码激励、延时聚焦、数字信号快速处理、大数据传输与调度模块各关键模块工作机理,根据仪器检测性能指标要求,从仪器实时性、灵活性、精度等方面对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实验验证各关键模块的实现效果。研究成果对于无损检测仪器的高精度化、高速化、高效率化,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2018, 38(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8.03.08
摘要: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机械领域自主研发的国际领先技术之一,曾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为我国齿轮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20年来其发展和应用进入瓶颈期。随着目前新技术条件的出现,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的一些传统难题采用全新的解决方案得以解决,而其测量效率高、信息全的固有优势则更加突出。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有望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期。本文综述了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了整体误差基础理论方面存在的难点和核心问题,指出可行的解决途径、突破方向和未来的研究趋势,为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及理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2018, 38(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8.03.09
摘要:轮对是列车的运动和受力的主要部件,轮对故障是列车安全运营的一大隐患。对轮对几何参数与缺陷进行快速、准确的测量,可有效降低事故率和维修成本,为轮轨设计与制造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已成为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在简述轮对几何参数检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们近20年来在轮对几何参数与缺陷动态在线检测方面的工作,我们率先提出平行四边形机构定量测量轮对踏面擦伤与圆周磨耗原理,进而提出使用一维激光位移传感器高精度动态测量踏面直径、多线激光测量车轮几何参数与缺陷等方法,研制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轮对在线测量系统应用于铁路现场。论文最后讨论了轮对检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