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01
摘要:从20世纪末开始, 在欧洲区域计量组织( EURAMET)的支持下, 欧洲各国以国家计量机构为主, 加大了对动态计量技术的研究力度, 尤其是可溯源动态力学量、 高精度运动参数等机械量的动态计量技术研究, 以及不确定度评估、 动态建模、 动态测量放大器校准等共性技术研究, 成为国际动态计量技术研究的新的热点区域. 通过深入的联合研究、 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 领导或参与各种国际计量组织并制定各种国际计量标准, 以PTB, LNE, NPL为首的欧洲计量研究机构在国际动态计量技术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相关技术方向和组织管理方式对于我国动态计量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02
摘要:脉冲电流测量是脉冲功率技术中经常要进行的项目. 脉冲电流测量方法分为传统的欧姆定律和非侵入式法. 本文在研究脉冲电流测量技术应用现状的基础上, 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几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 包含分流器法、 Rogowski线圈法、 霍尔电流法、 磁光式电流法、 法拉第筒法等, 并对脉冲电流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03
摘要:介绍了与多分量力测试和校准技术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多种多分量力传感器和多分量测力仪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同时介绍了目前多分量力测量仪器的校准工作中可参考执行的标准文件及其编写思路。文中还说明了多种多分量力校准装置的结构特点和应用情况。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04
摘要:冷原子干涉测量技术在重力加速度测量等领域已经超越传统测量方法,成为量子精密测量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干涉测量过程中,由于原子受到重力场影响,速度不断变化,因此激光相对原子具有多普勒频移效应。本文通过对原子跃迁概率及速度选择的理论分析,计算了在拉曼激光脉冲持续时间内,由于多普勒频移造成的原子跃迁概率改变。进而,具体计算了π/2-π-π/2干涉方案中,频移造成的有效原子数损失,以及由于原子数损失带来的条纹对比度降低。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05
摘要:针对矿物浮选在线检测X荧光分析仪缺失、人工检测严重滞后的问题,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浮选药剂量优化设定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历史数据建立基于LS-SVM的药剂量优化模型,然后采用该模型实现浮选药剂量的优化设定。工业数据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浮选生产过程的的指标要求。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06
摘要:使用“大范围纳米测量机”进行扫描测量时,要求被测样品的空间姿态相对测量坐标系稳定,因此需要样品姿态小范围内动态可调。本文提供一种姿态可调的一维运动平台解决方案:利用四个压电陶瓷电机驱动空间上均布的四个丝杠,通过柔性连接器共同推动运动平台。压电陶瓷电机的协调运动可以实现运动平台的大范围升降运动及小范围姿态调整,其自保持能力可以减小驱动部件发热对纳米级测量的影响;四点过定位支撑利于简化控制模型,还可提高工作台的稳定性。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07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用于Fe-C高温共晶点装置复现用的三段加热的立式高温均热炉,包括炉体的设计结构、温度控制系统、复现用腔体的密封结构设计和冷却水与充气保护系统等。通过对炉体温场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炉体能够满足设计的预期要求,实现Fe-C高温共晶点的复现。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09
摘要:介绍了变容积液体压力调节的两种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背压平衡式压力调节装置设计及实现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它的特性,为液体高压的精确控制提供了基础。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10
摘要:根据激光测振原理,搭建了一套高温环境下的激光测振试验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实验,分析了动圈连接杆对振动的传递效果,在中频下的传递误差较小,高频下传递误差较大,并为激光测振实验选取了适合的激励频率。进行了高温环境下的比较法测振和激光测振实验,通过与参考加速度计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了高温下的比较法测振和激光测振相对误差,并对误差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激光测振能够弥补压电加速度计在高温下测振的不足,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精度。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11
摘要:介绍了辐射热流计的校准方法,并详细说明了入腔法校准辐射热流计的装置和原理。校准是在黑体腔直径50 mm的钠管炉和高温黑体辐射源上进行的。所采用的热流计为水冷圆箔式热流计。建立了等效腔体模型用以计算有效发射率。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入腔最佳位置在热流计距黑体腔底面1倍黑体腔直径处。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12
摘要:为了提高电子连接器产品的质量,对其进行检测已成为产品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考虑到连接器的多样性、各类外观缺陷等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的检测方法.通过对连接器进行几何参数测量及对缺陷连通区域提取,实现了对连接器外观缺陷的检测,具备一定的通用性。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13
摘要:介绍了GNSS的组成与应用,利用本实验室的短基线场,对定位定向接收机进行实际大地坐标的定位与定向校准实验。给出了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并通过仿真机产生标准信号对接收机进行校准实验,对两种校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影响因素。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14
摘要:针对目前300℃以上热电偶量传体系存在不确定度过大、计量能力不满足要求等问题,分析了高温共晶点和实用型固定点温度复现、纯金属热电偶温度测量和1500℃以上高温热电偶校准等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基于固定点温度复现方法的新的量值传递体系设想,可大大减小热电偶量值传递的不确定度,使各级计量标准装置不确定度分布更为合理,能保证热电偶量值的逐级量传,满足科研生产对热电偶的溯源要求。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15
摘要:针对现有计量信息系统没有把原始记录编制纳入系统流程中,无法实现证书自动生成,从而带来检定校准环节工作效率不高,证书差错率无法降低等问题,提出了如何在线实现原始记录编制及证书自动生成的方法。介绍了在过程设计中遇到的难点和注意事项,并分析了改进后的信息系统的优点和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16
摘要:介绍了美国海军装备计量标识管理制度。对美国海军装备计量技术活动、计量和校准计划、计量需求目录内容进行说明,介绍了计量标识管理的一些规定,详细说明了美海军计量标识的种类、用法、样式、注意事项等情况。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17
摘要:灰熔融性测定仪用于测定煤的灰熔融性这一重要指标,目前并没有可依据的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等技术性文件。本文根据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研究了可靠且易操作的计量校准方法,分别对其控温性能、测量性能等性能指标进行计量校准,校准结果具有较好的溯源性和可比性。
2015, 35(3). DOI: 10.11823/j.issn.1674-5795.2015.03.18
摘要:现行文件规定的过程控制方法对于部分无线电领域的测量标准过于严格, 导致无法利用核查数据建立测量标准的过程控制图, 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无线电领域的控制图设计方法, 为标准使用维护人员提供一种参考.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