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6, 26(Z1).
摘要:载体催化元件是最为常用的矿下瓦斯浓度检测器件,它灵敏度较高,线性度好,可精确地检测瓦斯浓度.为了克服其容易H2S中毒的缺点,采用并改进了现有的防中毒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元件的抗中毒能力.
2006, 26(Z1):1-3.
摘要:将光纤传感技术与传统的红外水分测定方法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光纤束传感器来实现发射光和接收光的传输.为将接收二极管上的微弱信号送到A/D转换器处理,采用锁定放大原理设计接收信号的调理电路.在不影响测量精度的情况下,能使红外水分测定系统变得更简单、更廉价.
2006, 26(Z1):6-9.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NASICON固体电解质材料,并以其为基体材料制作管式SO2传感器,敏感电极采用Na2SO3-30?SO4或者Na2SO4-30?SO4(摩尔比)复合硫酸盐.SO2浓度在(10~100)×10-6体积分数范围内,两种器件的灵敏度分别为81.1和60.6mV/decade.敏感电极为Na2SO3-30?SO4的元件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28.2 s和57.7 s;敏感电极为Na2SO4-30?SO4的元件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39.8 s和67.4 s.
2006, 26(Z1):9-12.
摘要:用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纤锌矿结构的ZnO及其掺Sb的ZnO纳米粉.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当锑掺量小于5wt%时没有新相生成.纯ZnO和掺Sb的ZnO器件的气敏和电阻测试结果发现:不同的厚膜烧结工艺对气体的敏感性影响较大,并且掺Sb后ZnO的气敏性能有所提高,电导峰消失.从缺陷角度、XPS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初步解释了锑的掺入导致电导变化和气敏性能提高的原因.
2006, 26(Z1):12-15.
摘要:纳米金属氧化物气敏薄膜存在灵敏度的最佳膜厚l*和最佳晶粒尺寸r0*,其值与材料和工艺有关.最佳晶粒尺寸的存在是一种新的介观效应,它来自晶粒尺寸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反映吸附氧负离子的Fermi统计失效;根据当晶粒尺寸缩小到特征长度rm时晶粒将保持电中性的Kubo理论对Fermi统计公式进行修正,从而给出了最佳晶粒尺寸r0*=2rm的结果,并用Kubo理论电子逸出功公式估算了rm与r0*的数值.
2006, 26(Z1):15-17.
摘要:给出了气敏元件反应放热率Prea的公式,并由此给出在闭室测试中气体浓度C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通过求解微分方程给出浓度C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表明了气体的浓度衰减很慢,而由此带来的误差一般可以忽略.
2006, 26(Z1):17-19.
摘要:针对烟草行业制丝生产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红外在线水分检测技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单光路双探测器和双光路单探测器两种红外水分仪进行具体的优缺点分析.
2006, 26(Z1):19-20.
摘要:纳米管(CNTs)是一类新型的纳米功能材料.它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利于气体的吸附,而与吸附气体的相互作用又常可使其电学性能发生明显变化,为此它的气体敏感特性研究引起了广泛注意.碳纳米管与聚合物材料复合,可以进一步改善其气敏响应特性,提高响应的灵敏度以及可回复性,当选择适当的聚合物复合时,还可使其对检测气体产生选择性响应.但目前这方面报道尚不多见.
2006, 26(Z1):20-24.
摘要:运用卡尔·费休库仑法,对日本三菱公司的CA-06水分测定仪不能直接检测的固体、油品和气体中水分含量进行检测技术研究.组建了固体、油品及气体水分检测系统,试验验证检测结果准确、可信,使CA-06水分测定仪应用范围得以拓宽.将建立的检测技术应用到泡沫材料、气相白碳黑、桂树脂及高纯氢气中的水分含量检测,均获得了较好的检测结果.
2006, 26(Z1):24-26.
摘要:在快中子反应堆的气体回路上,用露点仪测量了快堆几个覆盖气体系统氩气中杂质水分的含量.测量时,通过将露点仪的探头从干燥器中拔出,使露点仪的本底升高1~5μL/L后再进行测量,可以较快地得到测量结果,对于测量水分含量小于15μL/L的氩气,这是方便、可行的方法.
2006, 26(Z1):26-29.
摘要:测试了ZnCr2O4-V2O5-Li2O-ZnO感湿体在H2、CO2、煤气、酒精蒸汽等气体环境中电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电阻值明显随环境温度变化但基本不受气体影响.
2006, 26(Z1):29-33.
摘要:以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纳米SnO2及其不同比例的铜源掺杂物.采用热分析(TG-DTA),XRD等手段对其产物进行表征,利用静态配气法测试了掺杂产物的气敏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Sol-gel法制备掺杂SnO2的气敏性能,同时受铜源和掺杂量的影响,且掺杂产物对乙醇不很敏感,但在150℃工作温度下对0.005%的H2S具有36367倍的高灵敏度.
2006, 26(Z1):33-35.
摘要:研究了用5A型分子筛长期维持低露点测试室装置的原理,以及用作传感器的长期稳定度测试的方法与结果.
2006, 26(Z1):35-38.
摘要: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提高抗化学干扰能力的温度传感器,抗化学干扰实验在试验室和典型应用环境中进行.与参考性传感器相比,新型传感器在绝大多数测试中表现出更小的测量误差,并且在试验室抗高浓度化学干扰和现场长期稳定性测试中均表现优异.
2006, 26(Z1):39-41.
摘要:以4-羟-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TEMPO)为引发剂,通过本体聚合方法制备聚四乙烯吡啶(P4VP)接枝纳米碳黑(CB)复合材料,以溴丁烷和1,4-二溴丁烷分别与之进行季胺化和交联季胺化反应,制得了新型电阻型湿敏材料.测试了该类纳米复合湿敏材料的温度响应特性,发现其在低湿环境下也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而且材料的导电行为同时存在离子导电和电子导电两种机理.通过改变碳黑与聚合物的相对比例,使聚合物产生季胺化以及交联季胺化反应等,可以调控两种导电机理的复合材料在电响应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改变其湿敏响应特性,制备可以全程响应的电阻型湿度传感器.
2006, 26(Z1):41-44.
摘要:利用霍耳效应成功地研制了WO3半导体气敏传感器.这种新型传感器不仅可以根据需要输出几毫伏至几十毫伏甚至几百毫伏的直流电压,而且具有其它半导体传感器所没有的优点--无需另外加热.在实验中对NO2气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传感器的输出霍耳电动势在几毫伏到几百毫伏之间,且随待测气体浓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利用霍耳效应制作气敏传感器是一条完全可行的新思路.
2006, 26(Z1):44-48.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WO3材料,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并以其为基材掺杂少量的Pd制成了检测鱼鲜度的三甲胺(TMA)气敏传感器.研究发现该传感器具有工作温度低,响应下限低,灵敏度高,选择性及稳定性好等特点.
2006, 26(Z1):48-49.
摘要:研制的控制电位电解法氯气传感器,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多孔憎水膜和超细微粒金粉经加压复合制备的扩散电极.本文阐述了该传感器的原理,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2006, 26(Z1):50-53.
摘要:分别采用改进前后的溶胶-凝胶法制备WO3纳米材料,制作成直热式球形气敏元件,对低浓度的NO2气体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溶胶-凝胶法制备的WO3材料,粒径小,表面疏松,对低浓度甚至极低浓度的NO2气体有很好的灵敏度,响应恢复时间很快,选择性好,而且所有元件都在较低的工作电压下有最高的灵敏度,说明工作温度低有利于降低功耗.
2006, 26(Z1):57-59.
摘要:从传感器功能要求出发,阐述了高分子湿敏电容正向设计规则.介绍了电容型高分子湿敏元件的感湿机理、元件结构、工艺过程和感湿材料设计方法,同时以应用示例给予说明.
2006, 26(Z1):60-61.
摘要:以SnO2系为敏感材料制备气敏元件,在元件的表面涂敷一层Fe2O3,MnO2或CuO掺杂的活性氧化铝修饰膜,有效地隔离并消除乙醇、烟雾、有机蒸气等杂散气体对元件的干扰.
2006, 26(Z1):64-66.
摘要:甲烷气体通常需要在较高的工作温度下工作,要达到这个工作温度区间,元件体电阻越大,功耗也就越大;要降低功耗,就要降低元件体电阻.本文所述元件是在SnO2敏感膜材料中掺入Pd,Sb2O3,Al2O3等添加剂,制成微珠式元件,从而大大降低了元件的体电阻,设计出一种低功耗CH4气敏元件.此种元件在低于150 mW的加热功率下,在5000×10-6的CH4气氛中灵敏度可达到3以上,响应时间小于10 s,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2006, 26(Z1):70-71.
摘要:载体催化元件是最为常用的矿下瓦斯浓度检测器件,它灵敏度较高,线性度好,可精确地检测瓦斯浓度.为了克服其容易H2S中毒的缺点,采用并改进了现有的防中毒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元件的抗中毒能力.
2006, 26(Z1):77-80.
摘要:介绍了一种多路外渗式湿度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及研制过程.详细阐述了多路外渗式湿度发生器的渗透管选择、多渗透管气路选通方法及硬件结构.通过试验验证,证明了该装置工作准确可靠.
2006, 26(Z1):81-83.
摘要: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常温下校准湿度传感器的Swsy-A型双压法湿度发生器,阐述了其控制系统的研制,给出了Swsy-A湿度发生器控制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实验结果,并对主要技术关键和解决措施进行了讨论.
2006, 26(Z1):84-85.
摘要:对修订<机械式温湿度计检定规程>的必要性及各修订要点进行了说明.
2006, 26(Z1):86-87.
摘要:冷镜式精密露点仪是湿度测量中准确度最高的仪器,也是许多国家湿度量值传递以及国际比对通常使用的传递标准.本文讨论了冷镜式露点仪测量不确定度的多种因素,其中有些不确定度分量目前还难以估算出具体数据.
2006, 26(Z1):87-90.
摘要:给出了用于现场的双压法湿度发生器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测试用的精密露点仪、精密铂电阻以及湿度发生器自身.文中结合实际测试数据给出了具体的分析
2006, 26(Z1):90-92.
摘要:介绍了双压法湿度发生器标准装置的技术指标、测量方法和不确定度评定.测试结果和不确定度分析表明,该发生器在25~ 25℃测量范围内,露点温度测量的不确定度不大于0.04℃.满足我国湿度量值传递的准确度要求.
2006, 26(Z1):92-96.
摘要:以酶电极生物传感器的发展为线索,简要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从酶与电极之间电子传递的机理着手,详细论述了三代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从应用方面,展望了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2006, 26(Z1):101-103.
摘要:介绍了"中国湿度网"的建设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主编:韩冰
创刊:计测技术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79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7/TB
国内邮发代号:80-441